2025年10月高三联考 历史 题号 9 10 12 13 15 16 答案 D D 17.(1)肯定富人阶层的社会价值(认为富人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支撑);承认富人 阶层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认可富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每点2分,共6分) (2)宋代义利观从“重义轻利”转向“义利兼顾”,为富人阶层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 思想合理性:富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义利观的世俗化:两者共同反 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观念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每点2分,共6分) 18.(1)印刷主体由官营主导向民间书坊扩展:印刷内容从官方典籍扩展到小说、工具书、 时文等通俗读物:印刷形式多样化,出现插图本、注解本等形式。(每点2分,共6 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度的兴盛:大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印刷技术进步与工匠流动:江南经济文化繁荣。(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7分) 19.(1)意义:确立了“中国”的主权国家身份:确定了中俄边界,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引入了一系列近代国际条约的规范,为中国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经验。(每点2分,共 6分) (2)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深化:西方思潮影响(或西学东渐);国内政治变革。(每 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 发展趋势: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认同:从汉族中心到多元一体:从文化认同到公民认同。 (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0.示例一: 论题:农讲所学员地域分布变化是国民革命从区域扩展到全国的缩影。(2分) 阐述:农讲所学员籍贯从早期集中于广东到第六届覆盖多省,直接反映了1924一1926 第1页共3页 年国民革命的地域推进。早期广东籍学员占主导,源于国共合作初期革命根据地局限于 广东:1925年第五届起湖南、湖北等长江中游省份学员增加,体现北伐方向;1926年 第六届学员遍布南北,与北伐战争全面发动同步,为动员全国农民支援革命提供了组织 基础。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国民革命空间范围的扩展,更揭示了农民运动与军事斗争相 结合的革命策略。(8分) 综上所述,农讲所学员地域分布变化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革命从区域实验到全国性动 员的转型过程。(2分) 示例二: 论题:农讲所是中共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实践平台。(2分) 阐述:农讲所由中共党人主导(彭湃、毛泽东等先后任负责人),其学员从广东走向全 国,表明中共对农民革命力量的认知深化。农讲所早期聚焦广东本地招生(第一至四届), 1925年后逐步面向全国招生,至第六届形成跨省域培养体系。毛泽东主持期间的一系 列探索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实践雏形。农讲所培养的骨干后来成为土 地革命的中坚力量,体现了中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村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8 分) 综上所述,农讲所的实践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重要尝试。(2分)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 等级 评分标准 论题明确,紧扣材料与所学知识:史实准确,能充分运用材料数据及 一等 国民革命相关背景: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论有升华(如革命 (10-12分) 策略、历史意义) 二等 论题较明确,与材料关联度较高:史实基本准确,能使用材料部分数 (7~9分) 据或背景知识:论证逻辑较清晰,但层次单一;结论合理但未升华 三等 论题模糊或偏离材料:史实错误或未结合材料:论证逻辑混乱;结论 (46分) 简单重复论题 四等 无论题或完全脱离材料;未使用史实:论证无效 (03分) 第2页共3页2025年10月高三联考 历史 1.A 【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将“度天心”(揣度天意)、“氐尹(治理)九州”(治理九 州)与“夏用配天”(效法夏朝配享天命)相联系,体现了西周通过顺应天命、治理疆 域来证明统治的正当性,A项正确:分封制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但材料未涉及分封的 具体内容,排除B项;“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