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5888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18131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答案,9课
  • cover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你能通过阅读五代十国至南宋政权演变的相关历史地图,知道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加强时空观念。 2.你能借助教材和研读史料,归纳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举措,理解其背景、影响;你能从相关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史料中,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影响,形成对两宋政治演变的规律认识。 3.你能借助教材和研读史料,认识到范仲淹、王安石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升华家国情怀。 活动方案 一、 破弊———强化中央集权 活动1 1、教材P52明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图 2、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结合下图,归纳北宋初期统治者的对地方和中央权力调整的主要举措,完成下表,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 针对问题 举措 特点 目的 地方 藩镇割据 收权 行政 财政 军政 分权 中央 君弱臣强 行政 财政 军政 武将 武将权重 崇文 抑武 活动2 结合下列史料,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活动3 1.《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司马光时为延安通判,见知州刘平擅自动用财政,欲扩军备,光力陈其弊,上书朝廷,终使刘平罢手。”据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有利于( A ) A.监督地方政务 B.遏制武将专权 C.掌管地方军队 D.削减三司职权 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这表明宋代( B ) A.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B.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C.中枢机构层级更加清晰 D.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3.“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趋时贵书”现象的出现缘于( B ) A.书法艺术成熟 B.重文轻武政策 C.印刷术的传播 D.贵族政治发展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活动1 材料一 下图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1)完成下表:上图反映了北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北宋的做法是什么?你认为北宋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做法 问题 认识 辽 西夏 材料二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 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从材料中概括出北宋募兵政策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材料三暴露了北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北宋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活动2 1.北宋前期在今河北中部一带建造壕沟、修建水田,“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其目的是防御( D ) A.吐蕃 B.西夏 C.金 D.辽 2.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叶的四十多年间,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