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1.梳理辽夏金元诸民族政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空间位置,理清这些政权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历史特征。 2.多方面搜集、利用相关史料,全面了解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唯物史观,对辽夏金元政权存在期间的重大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尝试从中得出正确历史结论。 4.了解辽夏金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辽的统治和辽宋关系 材料1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升幽州为南京(今北京),改南京为东京(今辽宁辽阳),圣宗城中京(今内蒙宁城),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今山西大同),于是五京备焉。……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至白沟河,幅员万里。 ———元·脱脱《辽史·地理志序》 材料2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元·脱脱《辽史 百官志一》 材料3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 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 (1)根据材料1,简析辽五京制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2、3,概括辽朝官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和影响。 材料4 太平兴国四年(979)6月,宋太宗亲征,灭北汉后乘胜伐辽,大败逃归。 太平兴国四年、五年、七年,辽景宗三次发动伐宋战争,皆以失败告终。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遣三路大军伐辽,大败,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于澶州城下大败辽军。 ———根据《宋史》等整理 材料5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陛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6 澶渊之盟后,宋辽以白河沟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在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材料7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的需索。以金钱换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材料8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北宋)刘迎《榷场》 (3)根据材料4、5、6,概述宋朝前期宋辽关系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4)根据材料5、6、7、8,简要评价澶渊之盟。 2.西夏的统治和兴衰 材料1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2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待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