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公元前6000年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兴隆注化 后李文化 地鸿文化 踦湖桥文化 彭头文化 图1 A.区域文化互动逐渐增多 B.农耕文明逐步向南方扩展 C.中原地区文化优势突出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2.《史记》记载,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出使西域者络绎不绝,“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书》 记载“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这些 记载 A,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力渐趋衰退 B.揭示了西汉农民赋税沉重的原因 C.有助于了解西汉基层治理模式 D.可探究西汉对西域的开拓及影响 3.据史料记载,西晋占田制“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其应有佃客 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 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存在 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人 B.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了庄园经济发展 D.催生了九品中正制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4.欲以表1中的史料证明唐朝贞观年间与吐蕃和睦相处,首先应选择的史料是 表1 选项 史料出处 史料 A 唐朝诗人陈陶《陇西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和同为一 B 《唐蕃会盟碑》 家”,…(今后)“各守本境,互不侵扰” 松赞干布造使“请蚕种及造酒、碾、说、纸、墨之匠”,均得 《旧唐书·吐蕃传》 到批准 D 《新唐书·吐蕃传》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 5.宋代眉州(今四川眉山)百姓读书风气盛行,以致出现“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 灯诵读,声琅琅相闻矣”的现象。也有文人形容当时“饮食犹俎豆,佣贩皆诗书”。当地文化名 人和著名藏书家不断涌现。宋代眉州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推广 B.北方移民的南迁 C.士族门阀的传承 D.工商皆本的观念 6.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主持全国政务;以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则对中书省 和枢密院起监察作用,整治百官政治风气,考察政治得失。据此可知,元朝 A.中书省长官掌控政务的决策权 B.对唐宋制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 C.中枢机构各部门侧重制度创新 D.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约束 7.据记载,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的云南楚雄府“银差用雇役法,官为征给(官方以银招募差 役);力差,民自就役,不能者听募,亦如银差之法焉…嘉靖间(1522一1566年)议征银给募, 与站马银同,民甚便之”。这些记载可用于 A.证实云南长期实行土司制度 B.说明楚雄府拥有财政自主权 C,探究“一条鞭法”改革的渊源 D.印证云南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8.与快速增加的清末新政支出及赔款支出相对应的是传统收人项目的疲软。晚清朝廷的财政 收入以田赋(包括地丁与钱漕)、关税(包括海关税与常关税)及盐课为主,此类项目的挖掘潜 力不仅有限,而且过度征敛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由此可推断 A.清末新政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B.民族危机动摇了传统经济结构 C.晚清统治集团支持财政改革 D.赋税改革受制于清廷权威下降 9.1919年11月,陈独秀撰文指出,新道德“正是要彻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