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第6讲 中华文明的沉沦与上升———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落后的农业文明遭受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政治 (1)晚清时期:①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②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政府先后推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终失败;③晚清时期,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2)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党政治活跃;②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③军阀割据造成中央权威受到削弱,一方面,美日等国趁机加紧对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为革命势力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出现创造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经济与社会生活 (1)19世纪中后期的经济: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买办阶层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出现;②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③后来,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2)民国初期的经济: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②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又陷入困境。 (3)社会生活: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在通商口岸陆续出现、发展、壮大;西方饮食、服饰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中西饮食、服饰交相辉映;②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文化 (1)思想变革:①19世纪中叶以来,国门被迫打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中国近代化;②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③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2)教育:京师大学堂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 列强的侵略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背景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大门 条约 (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 (2)《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三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 影响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边疆危机 新疆 (1)危机: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地区。 (2)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中法 战争 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影响 (1)《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