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分类集训 分类集训(十八) 观点论证类开放性试题 1. (2024·重庆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这样认为: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学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学者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 评述:该观点是错误的。广州民众抗入城斗争是因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诸多纠纷,并非盲目排外,表现出反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情怀。修约是英国对华侵略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英国政府在华获得全面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其总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他们将不惜捏造任何借口开始新一轮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政府为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发动的侵略战争;该学者孤立地看待问题,只看到了表象,忽视了西方侵华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2. (2024·湖北卷)[物质与文明]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含义 事例 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二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 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三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先后出现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3. (2024·河南南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