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辽与西夏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课时导言”改编]北宋时,宋神宗曾忧心忡忡地说:“本朝……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在此所说的“二虏”指的是( ) A.辽、金 B.辽、西夏 C.金、元 D.西夏、金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学思之窗”改编]《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表明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郡县体制 C.兵农合一 D.崇文抑武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9“主干知识”改编]辽朝建立后,设置契丹贵族参与管理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及“文铨、部族、丁赋之政”;西夏建国后,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契丹部族的汉化 B.有利于西夏与中原王朝的互市交流 C.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D.有助于游牧民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题组2 金朝入主中原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0“主干知识”改编]金朝保持了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A.兵农合一 B.沿袭汉制 C.因时而变 D.村社自治 题组3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1“主干知识”改编]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这一措施意在( ) A.促进文化交流 B.完善交通网络 C.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国家统一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0“教材图文”改编]1247年,萨班(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这表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西藏在政治上已与中原连为一体 7.至顺元年(1330),元朝在各地设有十个行省,十省以外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属中书省,如教材P61《元朝形势图(1330年)》所示。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 B.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C.分化丞相政治权力 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2“历史纵横”改编]《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 A.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B.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向一体 C.因俗而治多元包容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题组4 元朝的民族关系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2“主干知识”改编]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 ) A.秦朝 B.元朝 C.汉朝 D.唐朝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2“主干知识”改编]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 ) A.猛安谋克制 B.“四等人制” C.因俗而治 D.改土归流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羁縻府州制度 D.崇文抑武方针 12.(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辽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