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1317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2060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历史,中外,编版,史部,高中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戊戌维新运动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3“课时导言”改编]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李大钊 D.钱玄同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3“历史纵横”改编]《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  ) A.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B.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C.使唯有变法才能救亡的观念深入人心 D.反映了全体书生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 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抨击东汉以来的儒学经典,将孔子奉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冲击了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动摇了其“恪守祖训”的传统观念,故选A项;“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变法救亡观念的深入人心,排除C项;反映了“全体书生的要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学思之窗”改编]《清德宗实录》记载,“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戊戌维新(  ) A.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C.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D.缺乏充分的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维新变法仍然坚持儒家伦理道德,这说明维新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故选B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在坚持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并无有关社会支持的信息,排除A项;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器物,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制度,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起的维护统治的自救运动,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发动的,维新变法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排除C项;维新变法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排除D项。 题组2 义和团运动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主干知识”改编]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反映了(  ) A.阶级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B.民族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 C.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答案 B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教材插图”改编]如图所示为义和团揭帖,其中写道:“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 A.旨在推翻清政府 B.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C.有广泛群众基础 D.开启了中国救亡图存进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揭帖中反映出义和团对“和约”的痛恨,显示出其爱国情怀,而“奈有匪人”“致皆党鬼殃民”等表述则流露出一定的迷信思想,B项正确;义和团并未表达出推翻清政府的明确目标,且“君非桀纣”一句即说明他们并不认为清政府实行暴政,排除A项;揭帖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与态度,并未涉及群众基础的问题,排除C项;开启中国救亡图存进程的是洋务运动等早期现代化尝试,而非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主干知识”改编]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B.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C.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 D.显示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