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1644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6次 大小:2118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历史,中外,编版,史部,高中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阶段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表现 齐、晋、楚、吴、越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原因 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表现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意义 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微思考1阅读《春秋列国形势图》(见教材P9)与《战国形势图》(见教材P10):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反映的趋势。 提示 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韩、赵、魏三家分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北方及部分诸侯国边境出现长城。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 微思考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摘自教材P10“史料阅读”)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传统政治秩序崩溃,开始出现社会转型。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 提示 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 助学助考 1.必背———重要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必考———核心概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 3.必知———易错易混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社会下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社会下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是兼并战争。 4.必会———构图解史 华夏认同 学习任务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内容 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评价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微思考1阅读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图片:图片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现实:货币不统一。原因:诸侯国并立,全国不统一。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 微思考2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等繁荣景象(摘编自教材P11“史料阅读”)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