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3335

13.2.1 三角形的边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2165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2.1,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人教,2024
  • cover
13.2.1 三角形的边   1.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能运用该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发展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新课导入 【思考1】任意画一个△ABC(如图),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各条线路的长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相关任务.教师组织交流分享,发现从点B到点C可以通过边BC直接到达,或者通过其他顶点间接到达.由此归纳出有2条线路可以选择:①由点B直接到点C;②由点B先到点A再到点C.且线路②比线路①长,即BA+AC>BC.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路径的比较,为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提供直观的背景支持. 【思考2】这说明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知探究 【问题1】对于任意一个△ABC(如图),求证: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生活动】对于任意一个△ABC,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任意两个顶点(例如B,C)看成定点,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进行推导.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证明过程. 【答案】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 AB+AC>BC. ① 同理有 AC+BC>AB, ② AB+BC>AC. ③ 所以,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解题过程的习惯.   【问题2】AC+BC>AB,AB+BC>AC. 将这两个不等式移项,使BC单独在不等式左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移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BC>AB-AC, BC>AC-AB.   【追问】如何用文字概括这两个不等式?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到“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代数变形,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不仅包含“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还隐含“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问题3】上面的结论表明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对于三条线段,当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预设部分学生会认为“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教师可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必须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才能组成三角形.只要有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新知】一般地,如果三条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那么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如果三条线段中有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那么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例题精讲   【例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 cm,9 cm,5 cm;(2)6 cm,8 cm,10 cm. 【师生活动】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进行解答,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解:(1)不能组成三角形.因为3+5<9,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 (2)能组成三角形.因为任意两条线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 【教师追问】同学们在判断的过程中,是否都计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