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某考古团队参与黄河流域联合发掘时,发现一处遗址内有密集的半地穴式房屋,房屋周围散落着大量炭化粟粒,以及用于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该遗址最可能属于 ( )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牛河梁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代表,遗址中的积石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内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建筑工艺的高超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阶级分化的明显 3.在郑州考古发掘的商代古城,周长近7公里,城墙用于夯土的土量约为87万立方米,是二里头宫殿夯土量的四十倍,需用1300万个工人。由此可知 ( ) A.内外服制度扩大了统治范围 B.古代筑城技术的成熟 C.早期国家组织力水平的提高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4.周天子在西周社会中具有双重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天下的大宗,是宗族长;从国家层面讲,他又是天下的国君。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宗法制的松动,其直接结果是 ( ) A.争霸战争的兴起 B.宗权与君权逐渐分离 C.西周王室的衰微 D.王室与诸侯彻底崩裂 5.为了预防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位,春秋时期的晋国先是任用异姓贵族大臣共理国政;后来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又让异姓大夫的权力和封地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晋国被瓜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新兴士阶层的没落 B.宗法制的消亡 C.贵族政治秩序瓦解 D.人民渴望统一 6.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统治者治理国家时应避免过度干预、频繁施策,需谨慎决策并顺应社会运行的自然法则与民众意愿。这一思想主张 ( ) A.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凸显了顺应自然的治国逻辑 D.提供了思想文化统一的理论支撑 7.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这些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规范,以及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价值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 (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礼制与政治紧密结合 C.家国同构局面的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8.按秦律规定,地方政府要定期对市场交易、赋税征收等场景使用中的度量衡器进行校正,以保证度量准确,若误差超过规定范围,相关官员就要受到法律惩处。这一规定 ( ) A.有利于地方规范经济秩序 B.反映了秦朝律法的严苛 C.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D.埋下了秦朝速亡的隐患 9.秦朝出台了许多律令法规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其中岳麓秦简中有记载:“(官吏)有不从律令者,都吏监者举劾,问其人。”这一法规 ( ) A.反映了秦朝法律繁琐严酷 B.完善了秦朝的监察体系 C.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D.有助于强化专制与集权 10.史料记载,汉武帝时“以(原属少府的)尚书掌文书,常侍从左右备顾问;丞相总揆百僚,然事皆决于内朝”。至汉元帝时,中朝官弘恭、石显“贵幸倾朝,百傣皆敬事”。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丞相职能从决策转向执行 B.内朝官僚化威胁皇权 C.行政体系专业化程度提升 D.决策权向皇帝集中 11.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该表将历史人物按“德”“功”“业”分为九等,上上为“圣人”、下下为“愚人”)。 表1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孔子 荀子 廉顾 韩非 荆轲 陈胜 表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