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学习目标 1.知道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突出成就,梳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辩证认识经济发展、重心南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的内在关系。 2.借助水陆交通、对外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历史地图,认识空间因素对两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探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前因后果。 3.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不同形式的史料,进行研习,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结论。 4.了解辽夏金元时期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理解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民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1 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时约合今亩5亿至6.6亿,北宋则达到了今亩7亿至7.5亿。宋朝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江南稻麦复种已相当普及,在闽广还出现了双季稻。茶树、甘蔗、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某些地区(如洞庭湖区域)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村专业户”,对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 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在广南东西、福建路,到南宋后期扩展到两浙、江南东西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四月,专门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税。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 材料3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 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1)根据材料1、2、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4 宋元时期制瓷业形成多种极富特色和风格的瓷器种类,不仅重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极富民族特色。宋元时期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成为继丝绸之后联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纽带,瓷器也就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据《中国陶瓷史》及苏文菁《海上看中国》等整理 材料5 五代时雕版印书业开始发展。后唐至后汉时,冯道奏请刻印了九经售卖。宋朝形成了杭州、开封、建阳、眉山四大刻印中心,官营的有国子监雕版,称为监本。民营印书业不少是适应士大夫科举考试需要。宋朝正式发行交子、钱引、会子及茶、盐等流通证券,促进了印刷业的发达。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整理 材料6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手工业方面的主要成就。 2.宋代的“商业革命” 材料1 中国的军事力量在8世纪的高峰过后就不断衰退下去,直到13 世纪最终为蒙古人所灭,但该时期内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以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