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内容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课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发展趋势 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诸侯纷争的演变,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 结合东周时间轴(BC770平王东迁—BC476春秋结束—BC221秦统一),梳理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的阶段变化;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观察诸侯国数量减少、长城出现、民族分布变化,理解时空维度下的政治与民族交融。 史料实证 通过《史记 苏秦列传》中临淄繁荣的描述,佐证战国商业城镇发展;通过商鞅变法的措施条文(如“废井田,开阡陌”),分析变法对封建制度的推动;通过《论语》《道德经》选段,解读孔子“仁”、老子“道”的核心内涵。 历史解释 通过“礼崩乐坏”(繻葛之战、郑人抢收周王麦地)分析周王室衰微的影响;通过对比李悝、吴起、商鞅变法的共性,解释战国变法的整体趋势;通过归纳百家争鸣各学派主张,理解思想繁荣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 家国情怀 通过华夏认同的形成(中原与周边民族交融),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根基;通过百家争鸣的思想遗产(如儒家“仁政”、法家“法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认知特征 高一学生已通过初中学习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史实,但对“变法必然性”“思想流派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缺乏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知识基础 学生对“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政治制度有初步认知,对孔子、老子的思想有零散了解,但对“铁犁牛耕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百家争鸣为何集中在战国”等跨领域关联知识掌握薄弱。 非智力因素 本课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三大领域,知识点密集(如多国变法、多学派主张),学生易混淆;需通过地图对比、小组讨论、史料品读等互动环节,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 教学内容分析 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逻辑看,本课承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聚焦东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是理解“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关键铺垫;从内容价值看,通过分析“纷争—变法—思想繁荣”的链条,帮助学生把握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核心线索,理解制度、经济、思想的互动关系 知识结构 本课分为4个字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如果按照知识的整合,本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的情况、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阶级关系产生变动后又导致变法运动的出现、社会存在的变化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变化。笔者认为需要讲清楚一下几个问题:出现东周乱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出现东周乱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变法运动的出现,这其中的逻辑联系是什么?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导致百家争鸣的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重难点 重点 1.春秋与战国的政治特征差异(争霸→兼并)及华夏认同的形成;2.商鞅变法的内容、背景及对封建制度确立的意义;3.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主张及历史影响 难点 1.经济发展(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与变法运动的内在逻辑(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变革);2.不同思想流派(如儒家与法家)的主张差异与社会需求的关联 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史料、图像、表格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讲授法、图表对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