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二课 课程标准: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为何变法?据何变法?变法结果如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一、变之因: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 二、变之思: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三、变之果:变法运动 课本内容整合 材料:春秋时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 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 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 材料:战国初年,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材料: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任务: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分析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化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 社会失序 一、变之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 晋文公 齐桓公 吴王阖闾 楚庄王 特点:王室衰微,礼乐崩坏,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齐、晋、楚、吴、越、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统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 特点: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局部统一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前475—前221) 一、变之因 :“华夷有别”与“华夏认同” 比较以上地图, 你能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 政权数量减少;战国时各国兴建长城; 民族交融加深。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一、变之因:“华夷有别”与“华夏认同”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战争,迁徙,交流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时代特征 ①礼崩乐坏,分封宗法秩序受到巨大冲击 ②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前提 ③中央集权在孕育之中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农业发展 都江堰 铁器牛耕及水利工程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一、变之因::铁犁牛耕———经济大发展 井田制松动 井田制瓦解 个体农耕兴起 私有制确立 封建经济兴起 赋税制度改革 铁器牛耕出现 耕作效率提高 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税。 鲁国:实习“初税亩”,“履田而税”,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晋国:“作爰田”…… 阶级关系变化:贵族-奴隶 转为 地主-农民 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变之因::铁犁牛耕———经济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特别注重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上,也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在这个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的时期,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二、变之思::百家争鸣 (1)经济: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政治尚未统一,思想自由 (3)阶级:贵族等级体系逐步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4)思想文化:士人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1.背景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二、变之思::百家争鸣 孔子 (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