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 录 壹 秦的统一 贰 秦朝的暴政 叁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运用史料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史料实证) 2.了解秦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秦建立后所实行的暴政,分析秦末社会矛盾,客观认识秦朝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重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难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重点难点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一、秦的统一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1.背景和原因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和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荀子 强国篇》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函谷关复原图 函谷关现代地图 崤函道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篇》 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其始与之谋国开伯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 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明 张燧《千百年眼》卷四 归纳总结 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心理因素 经济因素 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原因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史料实证 归纳能力 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南方:征服了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