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24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3846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空观念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BC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元王 元年 核心问题 1.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政治、经济、民族、思想)。 2.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上述各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 认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目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壹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贰 孔子与老子 叁 百家争鸣 肆 平王东迁后,依旧是“众星拱月”吗? 繻葛之战 郑人抢收周王麦地 出现这种“礼崩乐坏”局面的直接原因: 1.分封制的制度的局限性; 2.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拥有土地、人口、军队; 3.相互攻伐,壮大本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3: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摘自岳麓版教材 历史 必修(I)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 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权力下移 分封制走向瓦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王室衰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春秋阶段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阶段特征:群雄并起,兼并小国 观察以上两幅地图,你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北方出现长城:民族冲突、交流、交融:中原地区民族交融明显,利于中华文化的壮大发展和华夏文明的发展。 2.诸侯国数量减少:冲突兼并中孕育统一的迹象。 3.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民族交流交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问题探究】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 春秋初期地图 战国初期地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信息5:民族交融趋势。 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信息1:统一趋势加强。 中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具有初步疆域边界意识。 信息4:内外修建长城。 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部族压力倍增。 信息2:秦国崛起。 统一巴蜀,迁都咸阳。 信息3:政治力量重组。 三家分晋,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 【拓展】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劳作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局限: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材料: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