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一)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二)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政治秩序之变,礼崩乐坏 壹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BC256 东周 春秋 战国 BC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秦统一 春秋 战国 西周 材料1:王二十(前707年),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论语》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任务: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政治之变: 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权力下移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要如何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1)列国纷争 材料一 周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随后郑国派人去“慰师”,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中外历史纲要上》P9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王室衰微 战争频繁 礼崩乐坏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材料三 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结合教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①部分诸侯国消失, 新的诸侯国崛起 ②边疆修筑长城 ③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消失 ①权力下移、争霸战争的影响 ②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产生威胁 ③周边部分少数民族融入华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与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统一趋势,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思考:指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 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和扩大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社会经济之变,变法改革 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材料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范蠡……十九年三得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金)”。———《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 吕不韦列传》 农业 工商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中心城市出现 货币流通广泛 工商业主阶层兴起,有的富比诸侯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