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5461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日期:2025-11-2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91848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下册,九年级,数学,北师大,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 1 页:封面页 标题: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副标题: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配图:学生使用测角仪测量旗杆高度的场景示意图(标注关键测量点与工具) 落款:授课教师 / 日期 第 2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回顾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核心原理,了解常见测高工具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能设计并实施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实践方案,提升动手操作、数据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素养目标: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渗透数学建模与转化思想。 第 3 页:原理回顾 核心依据 基础模型:在 Rt△ABC 中,∠C=90°,若已知观测点到物体底部的水平距离(邻边 BC)和观测物体顶部的仰角(∠B),可通过tanB = 对边 AC / 邻边 BC,推导得出物体高度AC=BC×tanB。 特殊情况补充: 若测量时包含测角仪高度(如测角仪支架高度 h),则物体总高度 = AC+h。 若无法直接测量水平距离,可通过两次观测(不同位置测仰角)构建方程组求解。 图示:标注 “水平距离、仰角、测角仪高度、物体高度” 的直角三角形模型图。 第 4 页:测高工具 认识与使用 核心工具及用途: 测角仪:测量观测目标的仰角(或俯角),由量角器、瞄准器、支架组成(配图展示结构)。 卷尺(或测距仪):测量观测点到物体底部的水平距离,或测角仪支架高度(标注量程与精度)。 标杆:辅助确定水平基准线(如在观测点与物体间立标杆,校准水平距离测量)。 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测角仪需调至水平(观察支架气泡水平仪),避免角度测量偏差。 卷尺测量时需拉直,防止因弯曲导致距离读数偏大。 第 5 页:方案设计 单观测点测高(基础版) 适用场景:物体底部可到达(如旗杆、路灯杆,能直接测量观测点到物体底部的水平距离)。 测量步骤: 确定观测点:在物体(如旗杆)正前方选择平坦地面作为观测点 O,确保 O 与物体底部 B 在同一直线上且无遮挡。 测水平距离:用卷尺测量观测点 O 到物体底部 B 的水平距离 OB,记录数据(如 OB=15m)。 测仰角:将测角仪架在观测点 O,瞄准物体顶部 A,读取仰角∠AOB,记录数据(如∠AOB=30°)。 测仪器高度:用卷尺测量测角仪支架底部到地面的高度 h(即观测点高度),记录数据(如 h=1.2m)。 计算过程: 先求物体顶部到测角仪瞄准线的垂直高度 AB :AB =OB×tan∠AOB=15×tan30°≈8.66m。 再求物体总高度 AB:AB=AB +h≈8.66+1.2=9.86m(保留两位小数)。 数据记录表格: | 测量项目 | 数据记录 | 单位 | |--|--|--| | 水平距离 OB | 15 | m | | 仰角∠AOB | 30 | ° | | 测角仪高度 h | 1.2 | m | | 物体总高度 AB | 9.86 | m | 第 6 页:方案设计 双观测点测高(进阶版) 适用场景:物体底部不可到达(如河流对岸的树木、高楼底部有障碍物,无法直接测量水平距离)。 测量步骤: 确定观测线:在物体(如对岸树木 CD)一侧选择两点 A、B,使 A、B、D(物体底部)在同一直线上,测量 AB 的距离(如 AB=20m)。 测第一次仰角:在 A 点架测角仪,瞄准物体顶部 C,测得仰角∠CAE=45°(E 为 A 点正上方与 C 平齐的点),记录数据。 测第二次仰角:在 B 点架测角仪(保持测角仪高度与 A 点一致,均为 h=1.5m),瞄准物体顶部 C,测得仰角∠CBF=30°(F 为 B 点正上方与 C 平齐的点),记录数据。 计算过程: 设 CE=CF=x(物体顶部到测角仪瞄准线的垂直高度),AD=y(A 点到物体底部 D 的水平距离),则 BD=AB+AD=20+y。 在 Rt△ACE 中,tan45°=x/y → x=y(因 tan45°=1)。 在 Rt△BCF 中,tan30°=x/(20+y) → x=√3/3 (20+y)。 联立方程:y=√3/3 (20+y),解得 y=10 (√3+1)≈27.32m,x≈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