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203

4.3.1 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406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4.3.1,高一,必修,教版,数学,学期
  • cover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整数指数幂运算,在湘教版高中教材《数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1节中,又继续学习实数指数幂,包括根式、分数指数幂、有理数指数幂的基本不等式和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等内容.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已知底数和指数乘方运算、已知指数和幂的值求底数的开方运算,本节课学生学习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一种新的运算,通过实例引出对数概念并从与(且)两个等价的表达式得到对数的基本恒等式. 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跟学生说明新运算源于客观实际的需要,并强调与(且)是两个等价的表达式,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个事实. 认识与理解对数运算的符号也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在教学中,要紧扣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深刻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重视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以丰富对对数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即要理解对数概念和运算性质.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理解对数运算生成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指对互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数的基本恒等式,并进行对数式的化简. 深刻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结合对数运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数学素养.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难点:理解对数的概念. 四、核心素养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 ->微课学习 ->概念巩固 ->典例剖析 ->巩固升华 ->练习巩固 ->归纳小结->数学文化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㈠ 问题导入 问题:(教材P106 例2)钴60射线穿过厚度为1cm的铅板后,强度是原来的0.568倍,穿过厚度为cm的铅板后的强度与原来的强度之比为,若要射线穿过铅板后的强度是原来的百分之一,铅板厚度应为多少呢? 教师带领同学们回顾4.2.1节例2,得到, 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 启发引导同学们思考,让学生理解引入对数运算的必要性. 4分钟 ㈡ 微课学习 带着问题看微课 (1)理解对数概念; (2)理清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3)理解两个对数恒等式; (4)理解例题. 师生一起观看学习微课视频,教师及时关注同学们观看微课的反应,必要时暂停讲解. 借助生动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理清指数式与对数式关系、理解两个对数恒等式. 8分钟 ㈢ 概念巩固 看完微课内容后,请学生复述概括对数概念,并讲讲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强调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即(且),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的名称与位置又什么变化? 学生复述对数概念,并讲讲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板书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等价关系,并强调新名称和符号书写.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对数概念,明确指数式和对数式中三个字母的同一关系,为指对互化做铺垫. 2分钟 ㈣ 典例剖析 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2); (3);(4); (5);(6). 完成课本P113“练习”第1题 教师规范书写第(1)、(4)两小题,其余4小题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根据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评讲,特别强调对数符号的书写.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3“练习”第1题 巩固理解对数概念和对对数符号的认识,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培养学生转化思想. 2分钟 ㈤ 巩固升华 理解两个对数的基本恒等式: (,且) (,且) 由基本恒等式立刻知道: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说出两个对数恒等式并进行理解,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行得到下面两个结论: , 帮助学生掌握对数的基本恒等式 4分钟 ㈥ 练习巩固 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