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届东北三省精准教学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25.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华简《四告》记载周公曰:“惠(惟)汝度天心,兹德天德,用音名四方,氐尹(治理)九州,夏用配天。”这一记载体现了西周 A.承天治疆以证正统 B.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损益夏礼以从殷礼 D.制礼作乐以化天下 2.荀子强调君子需以言弘道,特撰写《正名》对语言的功能进行总结:“故王者之制名”,民众则不敢编造怪诞的言辞来扰乱正确的名称,因而都能一致遵守法度,谨慎地遵守政令。这一总结意在 A.应对百家争鸣局面 B.促进农耕经济发展 C.恢复周代礼乐制度 D.顺应政治统一趋势 3.汉高祖刘邦不仅是汉直接控制地区的皇帝,也是其所分封诸侯国的皇帝。皇帝对诸侯国有废立、迁徙、置吏、征兵等诸多权力,诸侯王要接受或至少部分接受汉的法令,同时定期觐见。这说明当时 A.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B.央地关系的调整 C.治国理念的多元化 D.基层治理的全面强化 4.下表为北魏政权对“归国”少数族人与“归国”汉人授予“客”身份的对比。这反映了 对比项目 “归国”少数族人 “归国”汉人 核心授予对象 部落酋长(仅授予首领) 上层人物及其追随者(官员、豪强及其亲属门生) 社会组织形式 以完整部落形式归附 以个人、家族或部分民户形式归附 下层民众待遇 作为酋长附属,不直接授客 编入郡县为编户,不授客 A.部落传统的延续 B.因俗而治的政策 C.民族交融的深化 D.华夏中心的观念 5.隋唐之前,官员有印而官署无印,属于“设官分职”。而隋唐时期,官署有印而官员无印,属于“分司统职”。据此可知,下列属于“分司统职”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度 B.租庸调制度 C.节度使制度 D.三省六部制 6.汉代察举制注重乡论口碑与分科取士,并通过“试职”“累功”强化官员的实务能力;隋唐科举制则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开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从察举到科举的演变表明 A.选拔标准完全转变 B.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C.制度演进螺旋上升 D.考试选拔更具优势 7.宋元是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东南沿海涌现数以百计的瓷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营制瓷的主导地位 B.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 C.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官营专卖的垄断刺激 8.下图为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白塔)出土的元代中统元宝交钞,其在发行之初即是财政税收可以接受的货币。上述材料可用来解释 A.国家信用支撑货币价值 B.实物税彻底转为货币税 C.元代纸币已大规模普及 D.民间资本主导金融秩序 9.据学者研究,经唐宋时期的发展,元代分化出一些主要从事出版事业的书院,其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湖书院,该书院藏“凡经、史、子、集无虑二十余万(片书版),约合三千七百余卷”。这说明当时 A.书院功能趋向多元 B.人才培养成为核心 C.科学研究受到重视 D.印刷推进文化传承 10.明正德十五年,王守仁设立南赣乡约,宗旨是“协和尔民”,内容包括孝亲敬长、邻里互助、劝善惩恶、息讼修睦等。这说明南赣乡约 ①注重道德教化 ②强化宗族管理 ③助力司法实践 ④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清初原以理藩院管理蒙古等藩部地区,“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历经雍正、乾隆两朝,在保留理藩院体制的同时,一套统辖于军机处的驻防将军、大臣体制日渐完善。这一调整旨在 A.优化治理体系 B.适应疆域扩大 C.扩展行省制度 D.延续羁縻政策 12.1868年10月,清政府派遣使团出访英国伦敦,下图为刊印在《伦敦新闻画报》上的中国使团成员插画,率领使团的是被总理衙门任命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美国前驻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