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2518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五课 习惯的力量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158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教版,力量,习惯,第五,学年
  • cover
第五课 习惯的力量 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 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效率、幸福感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能让其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个人行为和思想意识上较为散漫,且部分学校和家长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等诸多方面发展受限。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其终身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健全身心的必然途径。 本主题以有关习惯的心理学研究为理论支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习惯的形成,感受习惯 的力量,从而激发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身心健康水平 的提升。首先在“心灵困惑 ”环节,以学生中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作为引入,启发学生思考习惯对个人生活和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看到养成良好行为模式的重要性。接着在“心理体验 ”部分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分别让学生觉察到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的存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到习惯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杰出青少年需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和习惯有关的实验研究结论,消除学生对其在认知上的误区,看到改变的可能性。最后,学生在“心动行动 ”环节制定专属自身的养成某一良好习惯的计划,用具体的行为调整和及时奖励以帮助自己形成新习惯,继而达到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养的目的。 温迪 ·伍德,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习惯 30 多年,他认为形成习惯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环境、重复、奖励。 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认为,我们的行为受各种外力的影响,就像自然界中的物体受地心引力和其他基本作用力一样。勒温提出:人类行为是人及所处环境的函数,人的行为能达成多少,也要看环境中施加的阻力有多大。养成习惯最重要的是环境,我们搭建好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就像是固定好了习惯的跑道,重复要做的只是在这个跑道上不断调整,不断打磨。环境可以说是习惯的触发器,我们的习惯性自我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自动反应。当我们想培养某个习惯时,只需要塑造相应的环境,或者进入相应的环境即可。 如果我们想要动用意志力去养成一个习惯,那么重复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一次一次地重复某一个动作,直至我们习惯它,甚至忘记它的存在。重要的是不断地重复和坚持同一个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大脑会形成自动化的加工过程,那时习惯就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体内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是有意识的,负责做选择,做决定,而另一个是无意识的,负责完成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后者被称为习惯性自我。因此,习惯并不是一个我们用意志力形成的动作惯性,而是另一个自我的工作方式。通过负隅顽抗来形成习惯并不值得骄傲,消除阻力,设置正确的驱力,才能逐渐养成好习惯。 但即使在合适的环境中不断重复,也不一定就能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我们会厌倦。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奖励,那我们也就不会往习惯的路上多走一步,毕竟很多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吃到甜头开始的。如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