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4830

第9课 《吹泡泡》 课件+教案 粤教B版(2018)小学信息科技第三册上(A、B版)

日期:2025-11-22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403776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科技,信息,小学,2018,9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吹泡泡》是广东省教育-出卷网-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9课的内容。《吹泡泡》是本学期学习图形化编程以来,首次进行人机交互、趣味性非常强的作品体验课,主要学习在图形化编程中如何借助硬件设备实现与外界交互的效果。通过学习,掌握四个阶段性的目标,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能掌握“将X(Y)坐标增加”积木、侦测外面的声音、克隆功能的使用方法,作为克隆体或本体启动时的使用,实现用麦克风吹泡泡的效果,感受源码编辑器与外界交互的强大功能,提升作品的创意性和趣味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初期的学习中,基本能熟练地掌握重复执行、条件判断等语句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程序思维基础。在舞台的数学坐标知识方面,学生也掌握了位置和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掌握“移到”积木使用的前提下,学生也能较好的理解将Y坐标增加的命令。克隆功能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对于以前学习的编程知识来说,属于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本课引进入了硬件设备:麦克风,利用麦克风吹气实现输入声音数值来实现吹泡泡的效果,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新奇的体验。能进行人机互动,赋予了程序设计以生命力和创造性,学生学习起来必将有很大的兴趣。 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侦测声音”、改变坐标移动角色、克隆模块等语句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程序思维基础。能够通过分解现实中吹泡泡的特性提出在程序设计中分析角色、场景的动作需求。 计算思维目标 通过角色需求分析,再把角色需求到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编程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提出问题,利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简要描述算法去分析问题,以有趣的交互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以体验、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掌握制作吹泡泡的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目标 1.体验程序设计作品与外界交互的乐趣,感受奇妙的程序世界; 2.感受趣味编程创作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侦测外界环境声音将转换为可读取数据,掌握人机互动的方法。 难点:理解克隆功能中“克隆自己”和“当作为克隆体启动时”的异同,能设计出不同效果需求的程序编写。 教学策略 通过创客节项目情境引入,体验作品功能,让学生体验人机互动游戏,了解本课的总体目标。通过设计梯度学习任务,完成3-4个任务并总体完成作品的整体设计。问题导学辅助程序编写,提供编程思维框架,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同时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环境 机房电教平台 麦克风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 情境 激趣 导入 展示创客节图片: 在源码编辑器中也能吹出多彩的数字泡泡,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学生观看创客节项目和体验数字化“吹泡泡”,外界声音与计算机程序的交互方式。 明确阶段目标,体验任务分解的思维过程。 调用学习过的知识设计吹泡泡程序,为克隆模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探究 新知 勇于 创新 分析如何实现“吹泡泡”的过程: 思考:怎么让计算机知道我们“吹气”的声音? 探究活动一: 编写程序,用变量显示当前音量,侦测吹气时当前声音的具体数值的变化。 展示采用变量的方式显示环境吹气时实时的声音音量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吹泡泡角色的动作。完成学习单的任务分析。 分析通过往麦克风吹气能够通过声音音量大小的变化模拟吹气的动作。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编程测试往麦克风吹气的音量大小变化。 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构建作品的框架,提升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 观察分析吹气时音量变化,可根据音量大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