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2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教学过程一、导入 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百姓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bèi 惮: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 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看戏前(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5-30): 平桥村看戏。 看戏后(31-40):“我”对社戏的怀念。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明确:看戏波折(5-9) 月夜航船(10-13) 赵庄看戏(14-22) 归航偷豆(23-30) 四、分析第一部分(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明确: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