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第30课《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领悟情感,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几幅竹子的图画,学生欣赏图画,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竹子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竹石,作者郑燮(出示郑燮头像)学生齐读课题。2·1·c·n·j·y 3.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了解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21cnjy.com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5.今天我们学习的《竹石》就是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课文录音先,学生听读,指名读,指名领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指导读准节奏。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二)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题目: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理解词义: (1)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扎根,生根。 (4)原:本来,原本。 (5)破岩:岩石缝隙。 (6)磨:折磨,挫折。 (7)击:打击。 (8)坚劲:坚韧刚劲。 (9)任:任凭。 (10)尔:你。 (11)任尔:随便你。 3.理解诗句: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21·世纪 教育网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 品读: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2.“咬定”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21·cn·j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