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日积月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乐于参与展示交流活动。 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演示小蜜蜂飞到第一个草丛,翻转绿草丛,呈现“我的发现” 之花,口号:“我的发现,只要细心!” 2.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 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3.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 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4.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奖励“园地之花”。 5.拓展练习:从“树、春、园” 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6.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甜不甜?(生做甜的表情)我们已经把“我的发现”之花酿成甜蜜了! (二)日积月累 1.“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甜不甜?”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被_____。”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 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 字句到被” 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 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庭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明确交际话题。 (1)揭示交际话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2)你知道哪些有益的小动物? 2、走近小动物:播放课件,情境引入。 (1)播放一段小动物繁忙工作的情景:茂密的树林里啄木鸟在给老树治病,绚丽多姿的花丛中蜜蜂忙着采花粉,碧绿的稻田中一只只青蛙在捉害虫,肥沃的土壤中一条条蚯蚓钻来钻去疏松土壤…… (2)听课件中小动物做自我介绍。 啄木鸟:大家好,我是长嘴巴的啄木鸟。我是树的朋友…… 蜜蜂:大家好,我是鼓眼睛的小蜜蜂,我会采花粉,酿花蜜…… 3、讲小动物:展示所知,进行交际。 戴上头饰进行交际。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小动物的一些情况。 4、夸小动物:懂得感激,成为朋友。 5、当小动物:说出困惑,设法沟通。 (1)放小动物被伤害的录象。(捕鸟、吃青蛙、捉蜻蜓……) (2)播放课件(卡通形象的小动物在哭诉自己的遭遇) (3)当小动物,说出自己的困境。 6、爱小动物:商讨办法,付之行动。 (1)发出倡议,保护小动物。 (2)小组讨论:围绕“如何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展开讨论。 (3)代表发言,各抒己见,大胆清楚地陈述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