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144818

(小报素材)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日期:2025-04-20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9次 大小:1305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小报,素材,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 cover
袁隆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布朗、日本人柴田明夫相继发难:“谁来养活中国?”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我们何以回击?只需一粒种子。   这是一粒神奇的种子。它不仅扎根中国,解决了世界难题———如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从这个追求和平发展、致力世界和谐的国度,撒向五大洲的泥土。一捧捧稻谷,填饱了多少饥民同胞们的辘辘饥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袁隆平说,布朗低估了科技进步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袁隆平的“另一条田埂”   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不断刷新的水稻亩产记录,不再只是“浮夸风”盛行年代里无以凭藉的空想和自我安慰的谎言,它,实实在在挂于每一支笑弯了腰的稻穗上。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陈列室里,一幅巨型湘绣做成的屏风摆在最显眼处。绣的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和梦境相呼应的,是陈列室里一张真实的照片———现实版的“禾下乘凉梦”:云南永胜县的一块试验田里,密密挨挨的超级杂交稻收割在即,袁隆平坐在田埂边。 【出处:21教育名师】   这块试验田在2000年创下亩产1139公斤的世界纪录,该数字是当今美国最好品种杂交水稻平均产量的2.5倍。中国的超级稻因而得到两个好听的英文名:“Giant—rice”(巨型稻)和“Magic—rice”(魔稻)。 【版权所有:21教育】  ———巨型稻”和“魔稻”的惊人产量让西方人望尘莫及,袁隆平却已经在梦想着有生之年能踏上另一条田埂———田埂两侧的稻田,亩产达到1500公斤,这是根据光能利用率等指标测算出来的有望实现的水稻最高产量。袁隆平给这样的水稻取了个更好听的名字———瀑布稻”。 为了踏上这另一条田埂,袁隆平奔突在现实和梦境之间,像不知疲惫的斗士,有人干脆用“疯、傻、狂、痴、癫、呆”等字眼来形容他。   战略科学家的“远虑”“近忧”   在看似疯癫、痴狂、呆傻的表象背后,有一个永远不倒的精神支撑———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追求之路上,他是欣慰的。   自1976年推广至今,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近年来,我国年种植杂交水稻2.5亿亩,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产量则占总量的70%。种植杂交水稻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供养6000多万人口。2005年,中国告别了多年接受联合国粮食援助的历史,并于当年跃为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21·世纪*教育网   曾经饥饿的中国,依靠袁隆平的技术创新手段实现了水稻产量的跳跃式提高,不仅能够养活自己、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同时还把郁郁葱葱的绿色带给世界。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所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追求之路上,他又是未敢懈怠的。   40多年前肆虐于我国大地上的饥饿幽灵,仿佛早就被掐断了脖子。正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坚实迈进的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可谓五谷丰登。这个时候,追求水稻产量的一涨再涨,是否还具备极其紧要的现实意义呢?“目前,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地看待粮食问题。多一点,大家好像无所谓;但如果少一点,就可能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袁隆平谈起他的“远虑”、“近忧”,“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解决中国乃至世界同胞21世纪的吃饭问题,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袁隆平不愧为战略科学家。在他眼里,水稻亩产、人口数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