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1》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部分的内容。其中“语文与生活”安排了轻声音节的练习,主要是为了渗透一个重要的知识:普通话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诵读与欣赏”安排的是《爱我中华》这首歌的歌词,这个内容可以结合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口语交际”中安排的是“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采用生动灵活的方式来介绍。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轻读和重读的词语,不加以区别就会产生误解。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究每个词语不同读音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根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准确朗读。 2.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3.写好钢笔字: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能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如何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并灵活、生动地介绍某个民族。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 2.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3.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难点: 1.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2.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根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准确地朗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难点:根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准确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导入 讲故事 练读轻声 重读与轻读词语 讨论词语的声调 比较声调不同,词语意义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留学生去商店买东西。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那个东西(重读)。”售货员跟她开玩笑说:“东西卖给你,南北怎么办?”一开始他不明白,还有一点儿不高兴,经过售货员的一番解释,那位留学生恍然大悟。你认为售货员会对那位留学生说些什么? 东西(重读)———表示方向;东西(轻读)———表示某一种事物。 尽管这是个笑话,但是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区分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二、尝试练习 1.出示五个词语,引导学生运用重读和轻读这两种不同的法来读,体会不同读音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老子、地道、照应、兄弟、对头 2.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别读,然后交流读音不同意思有什么不同。 3.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讨论,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 三、讨论升华 1.讨论第一部分。 (1)学生边读边思考,故事中丁大勇说法对吗?(学生仔细读,边读边体会丁大勇说法的对错) (2)组织交流、讨论丁大勇说法的对错。(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点) (3)教师小结:故事中的丁大勇所说的一个词尾如果是“子”、“儿”、“头”就应该读成轻声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 2.讨论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正音。 (2)组织学生讨论:前后读音不同,意思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根据注音把词语读正确,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积累再说说意思的不同) (3)教师举例讲解。 老子(lǎo zǐ):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聃。这里的“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老子(lǎo zi):指口语中的父亲,或是男性的一种自称(含傲慢义)。 (4)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几组。(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点评) 3.讨论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