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832124

28 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61次 大小:6588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毛主席,花山,导学案
  • cover
28*.毛主席在花山 课题 毛主席在花山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前面“导读”要求,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总之,在本文的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前准备 1.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记“操劳、诚恳、严肃、干扰”等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关心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过渡:同学们,你知道毛主席的哪些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小故事。 2.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2.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启发思考: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1.自由朗读课文。 2.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1)字音方面。 “碾”“簸箕”“沏”“舀”“笤”这几个字词不常用,要反复认读,结合实物识记。 (2)新词理解。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派警卫员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碾米( ) 簸箕( ) 俺们( ) 沏茶( ) 2.解释下列词语。 夜以继日:_____ _____ 旮旯:_____ _____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检查学习情况,适时点拨。 1.默读课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要求。 3.展示学习成果。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的碾米声,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的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说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判断下面问句的类型,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 (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 (3)我在哪儿见过这位首长呢?对了,好像是画像上画的毛主席。( ) (4)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 4.阅读重点片段,完成练习。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