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832126

公开课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522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开课,毛主席,花山,教学设计,反思
  • cover
28*毛主席在花山 1.认识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与普通群众心连心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感受毛主席与普通群众心连心的情怀。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从不同侧面认识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伟人,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标志。因为有了他,中华民族推翻了“三座大山”,劳苦大众创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走上幸福之路;因为有了他,人民群众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认识了真理;因为有了他,人民当家做主,百姓安居乐业成为现实。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与崇敬,他是领袖、是伟人,但他也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 2.出示课文题目:毛主席在花山。 3.资料补充。 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课文讲述的就是毛泽东住在花山村时发生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碾子(niǎn)簸箕(bò jī)一筒(tǒnɡ) 沏水(qī)笤帚(tiáo)炊事员(chuī) 瓷碗(cí)舀水(yǎo)吱(zhī)俺(ǎn) 2.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舍shè(屋舍) shě(取舍)量liánɡ(测量) liànɡ(重量) 尽jìn(尽头) jǐn(尽管)转zhuàn(旋转) zhuǎn(转身)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干扰:扰乱。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端详:仔细地看。 4.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1)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①“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②“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朗读句子,谈一谈自己从毛主席的一番话里,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毛主席听了警卫员的报告后讲的话。毛主席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从话语中的“不能……就……”可以体会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环境。) B.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①“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联系上下文,谈谈毛主席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变化。 (毛主席正在工作,发现没听见碾子声,便问警卫员,得知是警卫员让群众到别处去碾米,有些生气了。) b.想象毛主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