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花雨 课前疏导 一、目标确认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 二、课题讲析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 作者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知名女作家,1917年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小时候由家庭教师教授诗经、唐诗等古文,十四岁考进弘道女中,中文成绩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经过会考直升杭州江大学中文系。先后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校教书,现旅居美国。 琦君的作品繁多,有《琦君小品》《水是故乡甜》《琦君寄小读者》《桂花雨》《烟愁》等,其中《橘子红了》还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轰动一时。她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获得了“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以及“金鼎奖”等诸多奖项。 课时讲解 一、生字解构 会认的字。 二、词语讲解 1.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2.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三、近、反义词 近义词: 欣赏———观赏 反义词: 欣赏———不屑 句段解读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欣赏: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欣赏:“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香气更显得浓郁。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欣赏: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文章脉络 1.结构图示 2.分段及段意 一(1~4):“我”小时候喜爱桂花以及摇桂花的原因。 二(5~6):“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