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23张PPT。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960年初,已经掌握实权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逼小皇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与两汉和唐朝的建立有什么不同? 两汉和唐朝的建立都是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北宋的建立是大将篡权。 北宋建国与五代各个政权一样,都是大将篡权。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重蹈五代的覆辙,而且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呢?五代后期,从人民的愿望、经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三方面看,统一的因素都已具备。 正确战略:宋太祖又采取了正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这样,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兄弟俩用了十九年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大家要注意的是,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宋太祖称帝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就是:五代以来,兵家夺权,战争不休,统治者的地位极不稳固。好我们来看看宋太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目的 ①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政权。2.措施 大家还记得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吗? 从唐末开始,地方节度使掌握兵权,以后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地方藩镇的势力更大,拥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等,造成“君弱臣强”。于是赵匡胤针对这些,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集中军权。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 利用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各地方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一半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第二,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就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3.作用、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