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87622

24月迹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63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月迹,教案
  • cover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以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2、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比较了解以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设计 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文章很多,同学们找到了哪些呢?(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贾平凹是如何描写月亮的? 二、简介作者 (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作者方面的情况,最后教师强调。)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分角色、个别、集体均可) 2、解题:(由题目引出月迹) 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 明确:屋中????院中????沙滩 3、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明确:奶奶的三句话———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了,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太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板书) 五、朗读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 2、富于童趣。 3、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堂小结 《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