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43743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31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建立,西夏,节辽,第四,五代
    《鼎尖教案》独家提供!!欢迎您下载!!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契丹国的建立和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2.掌握宋辽之间的和与战以及澶渊之盟。 3.掌握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4.掌握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与战。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历史,认识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学习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认识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战争性质和民族关系的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契丹建国及其统治制度。 2.西夏建立及其统治制度。 3.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 1.宋辽、宋夏之间和战交错,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地图:《北宋、辽、西夏形势示意图》。 3.自制投影图片:《契丹、党项比较表》。 ●教学方法 1.图表法、对比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便于学生比较、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的开发,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等问题展开讨论。 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涉及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以及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内容虽不多,但也比较琐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抓住教学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难点。 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契丹族、党项族和澶渊之盟的一些资料,以备上课时讨论,回答问题。另可设计一些问题,如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的开发,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等,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3.对一些琐碎的知识点,特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的地点、领导人、建立政权的时间等,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叙述式导入 [师]唐末农民战争使唐朝政权名存实亡。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从此,我国开始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到979年,在北宋统治者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先后努力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不久,北宋的统治就出现了危机,主要体现在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民族危机三个方面。当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并立着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北宋建立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师]分裂割据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生]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师]对。979年,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那么,这算不算北宋统一了全国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当时在中国大地上,与北宋政府并存着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