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859519

八上 2.3山歌好比春江水 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77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上,山歌,好比,江水,教案
  • cover
《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 科 目:音 乐 课 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通俗性,流行性及多元化使很多学生为着迷 。相反,一些传统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则被认为是老土的,无趣的。很多时候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和精髓所在。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正青春期、叛逆期,性格和喜好大多较鲜明。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喜好更是如此。其次,我们是农村学校,很多学生在小学时都没有受到过较全面系统的音乐学习,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较差.第三、学生缺乏锻炼和展示,在课堂上羞于表现,未能很好地放开并参与进来. 教材分析: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歌舞剧《刘三姐》中的插曲,根据广西柳州山歌《石榴青》改编,由乔羽作词,雷振邦编曲。课本提供的是合唱歌谱采用2/4、3/4混合拍子写成, G大调。歌曲短小精悍,基本上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不大,歌词简单扼要,采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具有山歌的典型特点。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展现了广西的音乐风情。 教学目标: 能简单复述刘三姐的故事及壮族的风俗———歌圩”. 能概括什么是山歌,山歌的创作、演唱形式、特点是怎样的. 能熟练并愉悦地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第一声部),想像歌曲的意境,唱出山歌质朴、悠长的特点. 知道“ 对歌”的形式和特点,能以山歌的方式进行“ 对歌”. 能透过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山歌创编. 教学内容 认知过程水平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听山歌 目标1 目标2 唱山歌 目标3 目标3 对山歌 目标4 目标4 写山歌 目标5 目标5 教学重点: 熟练并愉悦地演唱歌曲,感受山歌独特的音乐韵味. 知道山歌的创作、演唱形式、特点及传播方式. 知道“ 对歌”的形式和特点,会以山歌的形式进行“对歌”. 教学难点: 演唱过程中气息的控制、换气点. 歌曲的音准和节奏. 创编山歌. 教学准备: 1.钢琴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电影<<刘三姐>>相关的图片、民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导入) 导入 1、播放电影《刘三姐》唱山歌的视频片段《山歌好比春江水》 2、讲述刘三姐的故事,介绍山歌的渊源. (歌仙刘三姐) 3、介绍广西“美”:山美、水美、传说美、山歌美。 1﹑听歌曲,思考歌曲的体裁和风格. 2﹑聆听刘三姐的故事、观看PPT,说说广西“美”、文化特色(歌圩),了解山歌的渊源。 1、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以广西“美”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进行作一个“美”的铺垫. 听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1、播放课本提供的合唱版歌曲. 2、介绍山歌. (劳动中产生、简短自由、即兴创编、抒发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拍号、调号、创作背景、及词曲创作者 (2/4,3/4混合拍子、G大调、广西柳州山歌《石榴青》) 4、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一领众和,增添力量和趣味) 1、听歌曲,感受音乐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旋律走向及歌曲的风格和韵味. 2、探讨山歌的创作、演唱形式、特点及传播方式。 3、说出歌曲的拍号、调号并把3/4的小节划出来。 感受作品的风格韵味. 了解山歌的创作、演唱形式、特点及传播方式. 深入了解作品. 二、唱山歌 1、教师示范“高位置”朗读. 2、弹钢琴教学生唱歌曲 (连续--旋律的连贯性) 3、教师范唱并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演唱: (节奏、音准、气息的控制、换气及演唱姿势、状态等) 4、为什么把“山歌”比作“春江水”, “不怕滩险弯又弯”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流传广泛、透彻、甜\乐观向上、勇敢坚强) 1、“高位置”朗读歌词 2、跟钢琴轻声哼唱旋律( 唱“a”) 3、随钢琴学唱歌词. 4、在听老师范唱的过程中关注歌曲的节奏、音准、气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