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 童 短 笛 教学目标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联想乐趣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难点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钢琴,竖笛,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童谣导入 1、师:首先啊,老师给大家说个小童谣,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想象的画笔根据老师说的童谣画一幅图画,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 2、师:“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画。 4、带领生欣赏李可染的水墨写生画。 5、播放PPT,老师吹奏竖笛。 6、师生交流 ▲ 生:柳絮,牧童,水牛,吹笛子…… ▲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悠闲自得的田园风光。 ▲ 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从图片中看到了小牧童在悠闲自在地吹笛子,感受到了他们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贺绿汀老爷爷的音乐作品,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三、欣赏《牧童短笛》 1、初听全曲,感受情绪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乐曲,你从乐曲中感受到了哪些情绪? 生:优美的,欢快的 师:刚才这段音乐,同学们听出了有优美抒情的部分,也有欢快热烈的部分,那么哪里优美抒情,哪里欢快热烈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乐曲,当出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同学们用食指示意老师;当出现欢快热烈的情绪时,同学们用“二”来示意,告诉老师。 2、第二遍听全曲,师生手势互动 ▲ (师引导学生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抒情;用点手心表示欢快热烈) ▲ 曲式结构 A + B + A’ 后一A部分是前一A部分的再现,但又不是完全一样,所以老师用A’表现。这种三段体结构就叫“带再现的三段体”,它的特点就是第一和第三段旋律相似,中间一段采用对比鲜明的变化段。 3、分段听赏,品析作品 (1)、听赏A段 ▲ 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听听这三段音乐。我们先听A段,听听优美抒情的A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出示曲谱。(第一段听) ▲ 师总结 优美抒情的A段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这样的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上,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你一句,我一句悠闲自在地吹着笛子。 ▲ 分析曲谱: 带领生认识连音线,跳音记号以及力度记号的表现。 ▲ 用一个词语来表现概括A段主题。 ▲选择一种色彩来表示优美抒情。 生:绿色 ▲ 带领学生用“lü”哼唱A段主题旋律。(慢速1遍,中速1遍) ▲ 画音乐,A段 ▲ 完整听A段,可以画音乐主题,可以模仿吹笛子表现(师生互动,对吹) (2)听赏B段 ▲ 过渡语 师:小牧童们骑着牛儿,吹着笛子来到了绿草成荫的田野上,牛儿开始享受美味,牧童们从牛背上跳下来干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B段,去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 听B段(第一遍) ▲ 师:牧童在干什么? 生:抓蝴蝶,躲猫猫,玩耍,追逐 ▲ 用一个词语概括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段音乐呢? 生:追逐,玩耍 PPT,嬉戏 ▲ 用一种色彩表现 生:红色 ▲ 感受跳音记号和上波音 ▲ 画音乐———画B段 师:刚才我们用筷子兄弟表现了上波音,老师啊也能用笔通过线条表现B段音乐呢,看看老师怎么画欢快热烈的B段音乐的。 (3)、听A’段 ▲ 过渡语 师:牧童们的笛声,欢笑声在空中回荡,一片余音袅袅。 太阳快落山了,小牧童们也玩累了,让我们听听。 A’段,小牧童们要干嘛了。(描绘怎样的画面) 第一遍听A’段 ▲ 让生说一说所描绘的画面 ▲ 师引用《村晚》。 ▲ 用一个词语概括A’段。 PPT,回家 ▲ 用一种色彩表现这份优美与宁静。 PPT,蓝色色块 ▲ 画音乐 ▲ 选择打击乐器 ① 师:老师这儿有两种乐器,小朋友,你们听一听哪一件乐器朋友可能表现余音袅袅。 ② 师敲击两种乐器。 ③ 师: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