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080291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1.3.7 计量时间 教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58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牛津,上海,科学,六年级,上册,1.3.7
  • cover
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查找资料并交流”的活动认识测量时间的工具;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手表)和“自制听诊器”测量脉搏频率和心跳;通过“估计老师走路时间”的活动知道利用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并交流”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和父母一起自制听诊器并测量心跳次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和父母一起自制听诊器并测量心跳次数”的活动增强孩子与父母的亲情;通过“改变剧烈运动方式测脉搏”的活动增强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和换算关系。初步学会测量脉搏频率和心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测量脉搏频率。 【教学准备】 电子停表、听诊器、铃、多媒体。 【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 其它资源设计:活动工作纸。 【教学设计】 本节课板块1的设计是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计时器的共同点———计时器虽计时长短不同,但各自都会重复、有节奏,且重复的时间间隔相等”成为教学主线,使板块2.3.4的教学活动围绕着主线合理有序地开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1.课前交代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并填写学习工作纸,老师给予指导。 2.“同学们展示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等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种多次重复出现有节奏的变化称为周期。 3.“既然计时长短不同,所以应有相应的单位表示。” 4.ppt展示时间的常用单位、换算关系及少量习题。 1.实物投影工作纸,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收集整理的资料。 2.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日晷和沙漏虽计时长短不同,但各自都会重复、有节奏,且重复的时间间隔相等。 3.较短的单位:时、分、秒; 较长的单位:年、月、日等。 4.学生练习。 认识测量时间的工具。 知道各种计时工具都是利用“周期”来计时的。 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说明: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并全班交流的作用:(1)加强学生合作学习;(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从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老师对学生收集及整理资料给予指导的作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的资料往往会大同小异,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提炼有效信息,老师及时指导,使各小组交流的内容即不重复又有重点。 工作纸的作用:(1)学习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进行记录,因为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会合作完成作业,重视每个人的作用。(3)根据提示学会提炼有效信息。 实物投影学生工作纸的作用: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创新点(如简笔画等),学以致用。 寻找计时工具的共同点:只要学生能讲出计时长短虽不同,但各自都会重复、有节奏,且重复的时间间隔相同就可以,即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老师引导得出周期。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1.演示两次摇铃,提醒学生心中估计两次时间间隔。 2.老师同时用停表记录时间间隔书写与黑板上。 3.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1.学生估计时间间隔,交流并记录时间。 2.学生通过比较时间差异,思考估计时间不准确的原因。 3.估计时没有“有节奏变化的规律”可循。 知道单凭感觉确定时间不可靠。 1.老师演示测量脉搏。 2.用ppt展示小组活动的要求。(1)组员用右手轻按左手腕部的动脉,感觉到脉搏的跳动。(2)组长控制停表计时,组员测量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3)记录并比较其他同学脉搏跳动是否相同。 3.引导学生更换剧烈运动方式:“如果有较多同学在教室里跳动1分钟,会给其他同学上课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4.“怎么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