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084731

科学六上《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牛津上海版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926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学,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牛津,上海
  • cover
物质由粒子构成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第二节《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学生在对物质有三态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体验从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推测其微观结构来初步地认识粒子。下一课时将进一步认识粒子的特点“粒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从而初步建立“物质的粒子模型”。因此,本节课是构建完整的“粒子模型”的开篇内容,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预备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物质与材料的性质和组成”和 “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有三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本节课需要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推断微观结构,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却不了解,这些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虽然学生在第一章《科学入门》中体验过“黑盒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但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仔细观察现象,进而推测出隐藏在物质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结构的实质。 3、教学思路 本节课要提出“粒子模型”,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几乎不了解,故便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先通过活动“分割冰糖”引入课堂对粒子有个初认知,再通过展示现代高科技的事实证据来证实“物质由粒子构成”从而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了让学生体验宏观现象推断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学生通过活动“稀释高锰酸钾”、“观察液体”以及“闻花露水”活动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特点,也为后面学习“粒子的运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做好铺垫。 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运用“黑盒实验”方法,体验从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体积微小,数量巨大。 2、通过由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转换,认识到看事物要细致入微,乐于探究微观本质,提升小组合作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 【难点】: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四、 教学器材和资源准备 【器材】:冰糖(大块状、颗粒状、粉末状)、培养皿、烧杯、研钵;高锰酸钾固体、药匙、水、针筒、8个50ml的烧杯(依次编号为A~H)、玻璃棒;三种液体(水、食用油、机油)、放大镜;花露水; 【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单 五、 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引入活动:分割冰糖———物质可再分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冰糖由块状被磨成粉,再到溶解的过程,初步认识粒子的概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要点 思考回答如何将冰糖变更小,并观察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糖水是甜的,知道溶解后的糖依然存在。冰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 明确:冰糖由冰糖粒子构成。 用投影仪出示 “大块状冰糖”→“小块状冰糖”→“粉末状冰糖”→“冰糖溶于水的液体” 引导学生思考“看不见”的糖颗粒是否存在并思考为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把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称为“粒子”。 活动一:高锰酸钾稀释———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活动目标:通过高锰酸钾溶液的不断稀释,观察和比较稀释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推测并计算高锰酸钾粒子数量的变化,知道固体由无数粒子构成,并进一步推测固体粒子体积微小,体验科学认知的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要点 阅读操作步骤并进行高锰酸钾稀释活 动,观察并完成活动单。 小组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结论:构成固体的粒子数量巨大,体积微小 引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组织学生进行 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感受粒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构成固体粒子的特点 活动二:观察液体———认识液体粒子的大小 活动目标:根据观察现象和水粒子的数据,认识到液体粒子体积微小。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要点 用放大镜观察三种液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