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 鞅 变 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发展的表现;齐鲁魏楚等国的变法史实;秦国面 临的历史机遇。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 关系。 三维 一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 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 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历 史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这一 现象反映了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大国争霸,战争不断 →改革变法,应对挑战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到封建制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 战国(前475~前221 ) 阅读教材第一目,合作完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何?(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 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具体表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西周时期的石镰石斧 材料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材料一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在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鲁国求助丧葬费。桓王死后,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 。 材料二 郑庄公(前757—前701),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材料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在政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政治上: 要求: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上层建筑变化) 【学思之窗】 当时兵家、法家为什么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变法改革与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