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一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2.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中共“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党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内容 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3)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讨论交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任务是“一化三改”,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一体两翼”。你是如何理解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的? 提示:工业化是核心,即“一体”。三大改造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为工业化服务。所谓“两翼”,就是为工业化插上翅膀。 1.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着重发展农业生产。( × )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得以长期贯彻执行。( × ) 3.“大跃进”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 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主题一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材料一:到1957年底,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 材料三: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