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3108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 教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219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诗句的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3.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诗句的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2.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1.首学单;2.课件。 学生:1.查找资料,完成首学单。 【教学流程】 单元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同学们,通过单元课我们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了大致了解,这四篇课文都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情怀,单元导语用了一句话概括,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怀? 生:这是一种爱国情怀。 师:是啊,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再读! 师:像这样注入了浓烈的情感的精炼的语句,在诗歌中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首古诗,去体会体会。齐读课题:(板书:21.古诗三首)。 二、整体感知《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首学) 1.出示三首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4页,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走进学生去聆听)(1分钟) 生:自由练读。 师:音准、句通,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尝试一下。 (重点检查多音字“还、将、教”。教师提示:现代汉语中的轻声词“葡萄、琵琶”,在古诗中最好读本音。)。 三、对比古诗,找异同点(首学) 师:看来孩子们的预习很到位啊,再默读三首诗,你能发现三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4个) 预设: 生1:字数不同,前两首是一行7个字,后一首一行5个字。 (一行7个字的是七言绝句,一行五个字的是五言绝句。) 生2:前两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后一首是宋代诗人写的。 (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唐宋时期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3:前两首诗男诗人,后一首是女诗人。(我国不仅有许多男诗人,还有很多女诗人,例如卓文君、薛涛等等,他们一点也不输于男诗人。) 生4:三首诗都与战争相关(会读书,读出了诗歌的内容) 生5:前两首边塞诗(看来你还有不少古诗的积累,你知道什么是边塞诗吗?师相机补充。) 过渡语:通过自己初步的学习,孩子们有不少的发现,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三首诗,在时空中穿梭会不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首学、共学) 师:我们走进古诗之前,一起回顾一下学习古诗方法有哪些? 预设: 通过读懂意思(读懂意思,你用的什么办法理解诗的意思?) 借助注释(这是一种好办法,我们课文的旁边就有注释,还有其他办法吗?) 借助插图(嗯,还有其他办法吗?) 查资料(哎呦,课内课外的结合,资料的补充会让你有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过渡语:孩子们的方法不少,那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办法,自己仔细的读一读第一首古诗《出塞》,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开始!(2分钟) 出示《出塞》 预设: 生1:我看到了秦汉的月亮和边关,很多人没有回来,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渡过阴山。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生1:我是通过借助注释理解的。 师: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边关没有什么人。 师:你是从哪里想到的呢? 生:我从“人未还”看到的。 引导:当时光流逝,朝代变迁,抬头看那一轮明月从秦汉时期至今,仍然高挂在空中,缕缕清冷的月光洒在苍茫的边关,照在远离父母妻儿的将士身上。这样一幅场景给你一幅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带着你们的感情读———2个小朋友读 师:在诗歌中的场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呢? 师:你知道飞将军是谁吗? 生:西汉李广将军英勇善战。 师:西汉时,匈奴犯境,民不聊生。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抗击匈奴,他舍身忘死,屡建奇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