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12273

1.观潮 第二课时(课件39张PPT+课时练习+音频+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527260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时,观潮,第二,课件,39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观 潮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像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检测下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吧! 出示词语:奇观 据说 闷雷 逐渐 犹如 霎时 滚动 水天相接 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2.教师:这些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词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品读课文。 1. 师:同桌小声讨论一下: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预设: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这一句是文中的中心句。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也为下文讲大潮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 2. “观”不同的意思,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情况下,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三、深入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